優秀歷史建筑檢測工作管理
日期:2017-09-01
上海的歷史建筑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結晶。上海市政府歷來十分重視保護歷史建筑,提出了“開發新建是發展,保護改造也是發展”的方針,明確要建立最嚴格的保護制度。
要準確了解和考證歷史建筑的結構、材料、施工工藝、歷史修改情況等,就需要對歷史建筑進行科學的檢測,檢測工作是保護修繕、改造和利用的前提。
—— 上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概況 ——
1.1 歷史建筑保護的背景、意義和歷程
1)國外歷史建筑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概述;
2)上海歷史建筑分層面、分類別的保護格局。
1.2 保護的管理體制、政策法規和主要措施
1)管理部門的職能分工與保護管理委員會;
2)《保護條例》與市政府31號文件的主要內涵;
3)主要保護措施。
1.3 保護修繕的基本原則
1)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適度利用的原則,確保歷史建筑及其環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2)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保存修繕;恢復重建;改建更新。
1.4 矛盾和困難
1)歷史建筑高密度、超負荷的使用現狀嚴重不利于保護;
2)資金匱乏;高新修繕技術缺乏、傳統工藝后繼乏人。
1.5 近一階段工作通報
1)落實市區兩級管理,加大執法力度;
2)有計劃地開展修繕工作,積極推進成片試點改造。
—— 對優秀歷史建筑檢測工作的幾點思考 ——
2.1 應認識到歷史建筑的檢測本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1)不但要重視結構完損方面的檢測,還有注重材質、工藝、改動的鑒別;
2)歷史檔案缺失、多次改建、改造等對檢測的準確性提出較高的要求。
2.2 “客觀準確、嚴謹完整”是檢測工作的基本原則
1)檢測結論是保護修繕的依據,是對缺失、不足資料的珍貴補充;
2)對現狀測繪、拍照、錄像要形成規范要求,尤其是保護空間、保護部位要作為重點采集和記錄。
2.3 區別不同情況制定不同檢測方案
1)一幢建筑內局部需要檢測,檢測范圍和方案的確定既要考慮整體要求,又要考慮業主實際委托范圍;
2)相鄰基坑維護、開挖需要對影響范圍內歷史建筑進行檢測,更多需要考慮安全和避免損傷,同時布置合理的監測點。
2.4 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檢測水平
1)利用3D技術建構、空間、裝飾及設備空間模型,深化檢測內容,提高檢測表達手法,為修繕改造提供視覺化依據;
2)引用掃描、探傷等設備,盡可能避免損傷檢測;
3)重視材料化學成分化驗,為高質量復制缺損部件提供科學依據。
2.5 從長遠看,應建立檢測檔案,動態跟蹤歷史建筑房屋現狀情況
1)落實檢測人責任制度,誰檢測,誰負責;
2)檢測中心應加強檔案管理,經評定通過的檢測報告予以歸檔。可結合優秀歷史建筑普查,建議業主適時對房屋進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