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筑業痛點,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決關鍵問題
日期:2017-05-04長期以來,由于建筑業市場的信用缺失,虛假信息眾多,影響了國民經濟和投資效益,加大了企業經營成本與風險,更導致社會資源使用效率低下。在當前眾多行業領域不斷與互聯網、大數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建筑業將如何借助大數據技術告別粗放無序,更加精準高效?
?
和小編一起,進一步了解大數據在建筑業中的實際應用。
融合創新搶抓機遇
當前眾多行業都在積極融合互聯網技術,加快創新驅動。如何理解大數據在建筑業的應用前景和發展?
在任何一個時代,建設行業對國家的支撐都是巨大的。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互聯網和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在建筑業應用還非常滯后,這與建筑業的支柱性地位并不匹配。
所以目前,要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大數據、智能化、移動通訊、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建筑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初步建成一體化行業監管和服務平臺,還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建筑企業及具有關鍵自主知識產權的建筑業信息技術企業。
聚焦痛點 ?建立標準
面對這么大的一個行業,如何聚焦行業痛點,通過大數據技術解決關鍵問題?建筑行業有很多改革難題需要破解,我們需要更加聚焦,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投資決策以及成本管控可以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得到優化升級,即把項目做好,讓項目成本可控。
例如:2008年,廣東省定額編制,當時基本上是根據工人、施工技術專家、定額人員的實踐經驗,并參考有關技術資料對完成某項工作的人材機的消耗量進行分析,最終制定出定額標準。
這種以經驗為依據的方式,缺乏科學性和精準性,且難以與市場緊密結合,對投資決策和成本管控的指導意義也很有限。
數據的采集和利用面臨其實很大的困難。事實上,早在2011年,某旗下的造價通平臺上的數據已突破數億筆交易。但是由于材料沒有條形碼,而且使用項目、名稱、屬性等各不相同,價格更是千差萬別。當平臺上這些巨量數據碰撞在一起,數據本身的架構就難以支撐。因此,要解決建設行業成本管控的問題,首先要解決數據標準問題,這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
筑牢根基 ?厚積薄發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反復實踐,現今大數據平臺運作如何?
作為標準化的前奏,數據識別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比如杜鵑花也叫映山紅,在項目預算時,標注的是映山紅,而在結算時卻是杜鵑花,同樣的東西被賦予了不同的名字,系統是無法識別的。
不過根據大數據技術,當一樣東西被冠以標志性的符號,其實都是可以找到規律的,也就是說大數據就是在找規律。
未來通過大數據平臺幫助政府、企業搭建起投資決策平臺。新形勢下,PPP、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建設成為建筑業新的發展領域,大數據應用的優勢和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也將助推我國建筑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