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個人執業時代來臨
日期:2017-04-14
去年11月份,住建部發布新版《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資質標準》。規定從2017年3月1號起,放寬開設合伙制設計事務所要求,只需一名一級注冊建筑師就可以開設。擁有一級注冊建筑師證的小伙伴,你還在猶豫嗎?
原文:合伙人中至少有1名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一級注冊建筑師,且從事工程設計工作10年以上,在中國境內主持完成過兩項大型建筑工程項目設計,近3年無因過錯造成一般及以上質量安全責任事故的行為,其年齡不受60周歲以下的限制。
|
從3人減少到1人,量變引發質變,可以視為建筑設計行業從企業資質向個人職業資格管理的轉折點,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項建筑設計行業管理的重大突破,被認為是建筑設計業“雙創”革命的檄文。
2017年2月,國辦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有序發展個人執業事務所,推動建立個人執業保險制度”。從國家層面,再次對設計事務所制度明確表態。
這其中的內涵是什么呢?
舉個例子,比如xxx建筑設計事務所作為一個人的甲級建筑設計事務所,與擁有甲級建筑設計行業資質的幾千人的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在一個國家級重大項目投標時,享有同等權利與地位。
有人問:那實力能比嗎?現實中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只不過那些人是安藤、妹島、扎哈和庫哈斯。事實上與國內動輒幾百上千員工的國營大院相反,國際大師的事務所基本上都沒有很多人。
安藤事務所常年保持在20人左右,扎哈·哈迪德建筑師事務所也不到400 名員,他們憑個人的能力與品牌在中國高端設計市場攻城掠地,為什么中國建筑師不能有這樣的待遇?
建筑工程設計事務所全面始于2000年,歷經十多年的發展成就了一批在國內以至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明星建筑師,比如陳世民、張永和、劉家琨、湯樺、馬青運、王興田、柳亦春、盧志剛等等,他們以自己個人設計事務所從業,以優秀的設計作品在業界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號召力。
不憑資質,不憑資源,靠能力
個人執業的事務所走專業化路線,特點是“專而精”,在前期策劃能力、方案創作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他們往往以出“作品”而非“產品”為己任,在后期對項目的完成度等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更為關注整個建設過程。
事務所不憑資質、資源競爭,靠個人的專業能力和品牌,利于培養具有國內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的大師。
設計責任和注冊人員的個人信譽緊密相聯,個體責任與企業責任統一,有利于保證工程設計質量。
個體崛起時代, 你還要做觀眾嗎?
眼下,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具革命性的轉折就是“個體崛起”,個體崛起也就意味著各種“組織”的“下沉”,把舞臺留給“個人”。
互聯網時代最有效率的組織模式是“平臺+個人”。建筑設計事務所作為小微企業乃至個人,容易受限于自身資源或市場規模 ,互聯網平臺能為其賦能,現在在網上同樣可以找到客戶,可能會更加便利。在今天這種一個人就可以面對全球市場的時代,事務所或者說是建筑師,正在迎來自身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
如果你有一級注冊建筑師資格,在這個行業內積累了一定的業績和能力,抱有自己的職業理想,那么,可以開始行動了!